当前位置: 首页 > 专题

河西区图书馆线上中华传统文化课:小暑

发布时间:2023-07-11 02:53:34 来源:天津市河西区图书馆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XIAO SHU

河西区图书馆线上中华传统文化课

·

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,太阳到达黄经105°时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六月节……暑,热也,就热之中分为大小,月初为小,月中为大,今则热气犹小也。”《释名》:“暑,煮也。热如煮物也。”盛夏已经来临,天气转为炎热却还没到最热,“小”以示酷热程度尚未达到极致。斗指辛为小暑,小暑相当于是一天中的下午一点钟,太阳正灼、热力不断,开启一年中的闷热模式。俗语道:“小暑过,一日热三分。”在《易经》中,暑的卦象是“遁”。遁是退避、隐藏的意思。古人在此时节往往夏藏无事,闭门谢客。

小暑的两个重要的节气标志是“出梅”和“入伏”。随着气温不断攀升,江淮流域梅雨结束并进入伏旱期;而北方大部分地区则进入多雨季节,雷暴增多。农事上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最旺盛的成长阶段,处于灌浆后期的早稻即将面临收获,田间管理尤为重要。

2023年7月7日 16时30分

癸卯年五月二十

星期五

·

一候,温风至

风携热浪,温热之气达到极致,空气中感觉不到一丝凉意。

二候,蟋蟀居宇

“七月在野,八月在宇,九月在户,十月蟋蟀入我床下”诗经里所说的八月对应正是小暑时节,蟋蟀为避炎热由户外躲避到清凉的院落墙角下。

三候,鹰始鸷

此刻的大地温度极高,老鹰在高空中搏击翱翔。

·

小暑六月节

【唐】元稹

倏忽温风至,因循小暑来。

竹喧先觉雨,山暗已闻雷。

户牖深青霭,阶庭长绿苔。

鹰鹯新习学,蟋蟀莫相催。

小暑健康

梅雨霁、暑风和,闷热的伏天如期而至。“伏”即潜伏、藏伏之意,应尽量减少外出以避湿邪。《黄帝内经》明确指出:“故智者之养生也,必顺四时而适寒暑,和喜怒而安居处,节阴阳而调刚柔,如是则僻邪不至,长生久视。”因此顺应天时,从容面对寒暑的变化;以平和的心态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方是养生之道。炎炎夏日,心神倦怠,养护心阳最为关键。绿豆是应季食材,无论是做粥还是煮汤都有清热、解暑、去瘟毒之功效。

民间以六月初六为“天贶节”。“贶”即“赐”,相传是因道教元始天尊赐书于人间而成为节日。《隋书·经籍志》:“道经考云,有元始天尊,生于大元之先,所说之经…… 谓之天书。”这一天,佛教寺院里也常会翻晒经书,《真州竹枝词引》云:“六月初六日,晒经,第丛林故事耳”。清代著名的《点石斋画报》里就有一幅《佛寺晒经图》。晒经时僧人们一边诵经、一边翻晒;正面朝阳受光、背面用檀香烟熏,据说如此可使经书长期保存。很多读书人也有此日晒书的习惯,主要原因是在梅雨季节结束后,使容易受到潮湿侵蚀的书籍在阳光充足的日子里得到修复。有很多保存千年的典籍,其泛黄的颜色足以印记其年代的久远,然而隽秀的字体仍然十分清晰。

明代钱榖《竹林对棋图》

(古人避暑消夏场景,现收藏于辽宁博物馆收藏)

头伏吃饺子是我国北方的传统习俗,伏日里人们多感食欲不振,形容消瘦,俗谓之“苦夏”。饺子丰富的馅料可任意组合,最能开胃增食。南方在入伏时多会做汤饼来食,《荆楚记》记载:“六月伏日,宜作汤饼食之,名为辟恶。”汤饼最初为面片汤,是将调好的面团托在手里撕成片下锅煮熟,也称煮饼。可见南北虽异却异曲同工。暑热袭来,气温高、湿度大。久置露天里的木料,如椅凳等,经过露打雨淋,含水分较多,表面看上去是干的,可是经太阳一晒,温度升高,便会向外散发潮气,如果久坐会诱发风湿和关节炎等慢性疾病。“冬不坐石,夏不坐木。”是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小常识。

盛夏的炎热席卷着一切,暑气令人烦闷不已,唯静守本心方得自在。《道德经》中说:“静胜热,清静为天下正。”静,是心安身泰;是洞悉思考;是清净中的自我观照。画桥南畔倚胡床,风定池莲自在香。温和有情、随遇而安,此时情绪此时天,无事小神仙。

文字供稿:河西区图书馆文化志愿者段志涛

如果您喜欢本篇文章,请点个“在看”吧

关键词: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东北艺术网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12018864号-9   联系邮箱:2913236@qq.com